食管癌食管旁疝的腹腔镜修补术
2012年09月19日 作者:李剑锋
食管旁疝也叫Ⅱ型食管裂孔疝,主要疝出内容物为胃底,也可伴随贲门的上移,故术前常常被怀疑合并短食管。此类病人临床症状明显,主要表现为①胃挤压及扭转的症状,如进食困难等;②胸腔占位效应导致的胸闷憋气;③胃食管酸反流导致的烧心、胸痛甚至呕血等。此型与Ⅲ型疝一起属于巨大裂孔疝范畴,疝内容物不可自行还纳腹腔,只能通过外科手术治疗。除非临床症状轻微和由于病人自身原因不适合手术,如高龄、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等,临床上均可考虑积极的手术治疗,以改善生活治疗,防止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。
以往该型疝的修补术主要是通过开胸或开腹完成,主要手术步骤是:1,还纳疝内容物,切除疝囊;2,缝缩扩大的食管裂孔;3,游离胃底并做折叠缝合固定。手术并不复杂,但手术切口创伤大,并发症较高。
自1992年开始首次出现腹腔镜食管旁疝修补术以来,随着经验的积累,目前在国外腹腔镜手术已成为该型疝治疗的主流。此型疝的食管裂孔虽然较大,但绝大多数可通过缝合的方法使裂孔恢复正常大小和张力。补片法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可能导致额外的并发症,故学术界仍存在较大争议。短食管的诊断一定以手术中所见为金标准,笔者的体会与文献的观点相同,即真正意义上的短食管发生率极低,仅占初治患者的6%,因此往往不需要附加复杂的胃成型术即可将贲门安全地拉回腹腔。现代腹腔镜技术较传统开胸、开腹手术的优势十分明显,术后疼痛明显减轻,无需留置引流管,胃肠功能恢复快,往往次日下午即可进食流食。在美国手术后平均住院3天以内。国外报道总有效率70-94%,与术者的经验相关。术后复发表现在两方面,即疝复发和反流症状复发。前者可通过再次手术治疗,后者则通过质子泵抑制剂对症治疗。